鍺的產業鏈如下圖所示:

鍺產業鏈包括上游的資源提煉、中游的提純和深加工以及下游紅外、光纖等方面的高端應用。
從技術難度上來看,上游的提煉壁壘最低,但環保壓力最大;中間環節的深加工技術難度大,高純鍺的制備工藝要求高,也是產業鏈中利潤較為豐厚的部分;下游的應用由于涉及領域廣,技術進步快,保持持續高盈利較難,行業波動大。目前鍺產業的核心仍在中下游的深加工和應用,若是主要資源大國政策加碼導致產量收縮,鍺資源將會成為產業發展至關重要的因素。
行業供給端市場分析
1.鍺供應出現增速下滑態勢
鍺資源極分散地存在于多種礦物及巖石中,世界上大多數鍺生產企業都是從鉛鋅冶煉過程中提取鍺,大約有30%來自回收部分,因此鍺的產量增長受鉛鋅礦的生產規模及鉛鋅的含鍺品位限制。而當前鉛鋅行業下游需求疲軟,鉛鋅庫存不斷上升,鉛鋅價格低迷,導致全球鉛鋅產量增速出現下滑,中國2012年11月鉛鋅產量甚至出現負增長,鍺供應出現增速下滑態勢。
2.企業數量少,且各有所長,競爭相對緩和
整體來看,國際上專注于金屬鍺行業的大廠商并不多,產品主要集中于金屬鍺行業的深加工領域。目前全球領先的金屬鍺行業企業是比利時的優美科公司(umicore),全球產量較大的企業還有中鍺科技、云南鍺業,加拿大的Teck Cominco,俄羅斯的Fuse、GEAPP,德國的Photonic Sense,美國的AXT等。從中下游產品的生產來看,集中度更高些,主要生產企業為umicore、德國的Photonic Sense、美國的AXT、俄羅斯的GEAPP,中國的中鍺科技、國晶輝、北方紅外。從產量上來看,國內涉鍺企業的規模不算小,但高附加值鍺產品與國外企業的差距仍然非常大,如光纖級四氯化鍺、大尺寸低位錯鍺單晶等產品,另外,國內后端應用(除光纖)發展相對滯后,導致國內企業的深加工主要以出口為主,國內企業的競爭力仍需提高。
行業下游市場分析
1.需求穩定增長:鍺主要應用于光纖、PET 催化劑、紅外光學及太陽能電池等領域。近年來紅外光學和太陽能電池占據著越來越重要的地位。太陽能、紅外光學、光纖等對鍺需求均穩定增長。
2.光纖需求回暖成為鍺消費主要增長點。鍺在光纖通信領域主要起光纖摻雜和光電轉換的作用,是其他長波光纖材料無法替代的戰略性光信息材料。一般多模光纖消耗四氯化鍺量為10g/km,單模光纖消耗四氯化鍺量為2g/km。光纖用鍺占全球鍺總需求的30%。
3. 太陽能電池需求分析
鍺在太陽能電池中的作用:a、在砷化鎵電池的襯底材料,延長使用效用。b、在第二代的硅基薄膜中,鍺作為硅鍺合金使用,降低成本。大約1GW硅基薄膜需金屬鍺30-50噸。
4. 紅外光學鍺潛在需求大:總規模538噸年均77噸
軍用領域潛在鍺需求量為258噸。我國現有軍隊規模約230萬人,如果未來我軍人均紅外熱像儀數為0.1臺/人(美國海灣戰爭中人均配為1.7臺/人)且機載紅外需求達到陸軍需求的60%,則我國軍用紅外熱像儀的需求量為36.8萬臺,按每臺鍺需求量700克計算,軍用領域潛在鍺需求量為258噸。
民用領域潛在鍺需求量為280噸。在國外,紅外熱像儀在預防檢測、制程控制、消防、安防及夜視等領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,例如在歐美紅外熱像儀已經成為部分奧迪、寶馬車型的標配。隨著技術的發展及人們對紅外熱像儀特性的理解,我國紅外熱像儀的民用領域也將逐步拓寬。據估計國內民用紅外熱像儀潛在需求量為94萬臺,鍺潛在需求量為280噸。
上述潛在市場規模為存量市場,以紅外熱像產品更換周期6~8年測算,則年均市場鍺需求規模為77噸。
紅外光學應用領域將是未來鍺需求的最主要增長點,代表著鍺未來增長方向。從美國鍺應用數據來看,美國鍺紅外光學應用占比高達50%,而世界平均水平僅為25%,美國紅外光學應用占比是全球平均水平的2 倍,全球紅外光學應用占比有望不斷提升的趨勢。